图片

金鲨银鲨游戏_飞禽走兽老虎机-网络版官网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外语翻译 > >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来源::未知 | 作者:金鲨银鲨游戏_飞禽走兽老虎机-网络版官网下载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 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习语; 文化含义; 翻译
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

  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 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 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类: 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 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 的差异, 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 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里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 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 正由于这样, 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 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有道教的“玉帝”, 佛教的“阎王”, 有神话的“龙王”, 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

  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这句话时, 把它译成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 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 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 在此例中的“天”与“God”

  并不完全对应, 若译成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似更忠实于原文。

  3. 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

  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 The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 Dog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

  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

  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 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 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 毫无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耕牛是勤劳的象征, 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 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 且勤劳忠厚, 自然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 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 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 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 英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 “译道三难: 信、达、雅。”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傅雷则认为: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则提出: “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

  忠实准确, 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本文来自翻译中国 www.FanE.cn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其实,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 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也就是说当原文习语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可采取直译。如toshed crocodile tears ———猫哭老鼠,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又如“雪中送炭” ———to offer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even the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 类似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 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

  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采用直译, 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的“风云”

  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读者很难理解, 如意译成something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 读者就能一目了然。如asold as Methuselah , 如果直译成“同玛士撒拉一样老”则很难让中国读者理解, 意译成“寿比南山”或“长命百岁”

  更恰当;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可译为“腹背受敌”;

  bend the bow of Ulysses“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同类的例子还有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 在译成汉语时, 其中的字面形象dog , bone 都不能直译, 可意译成: “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会说你的坏话”; 或者“搬弄是非者, 即为是非人”。

  3. 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 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feeding her 。又如“借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given by another ———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 “缘木求鱼”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 ———a fruitless approach。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如中国的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One monk , twobuckets ; two monks , one bucket ; three monks , no bucket , nowater ———more hands , less work (邓炎昌, 1989) 采用这种方法, 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4. 其它

  有些习语属“貌合神离”, 其实际意义相差甚远, 不能互译。如Wash one’s hands , 一看到它, 我们总会想到汉语中的“洗手不干”、“金盆洗手”, 以为两者的意义一致。

  实际上它们从意义到用法上都有相当大的距离。前者是“不管, 不负责”的意思, 而汉语中的“洗手不干”原指盗贼改邪归正, 现在可以指不再干某职业或某事。又如,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知子莫如父”, 英国也有个成语“It is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乍一看, 两句成语意思相近, 其实意思相反。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 英语则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

  这种句型来反衬即使是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意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与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 前者中的“devil”有贬意, 而汉语的“曹操”并无贬意。

  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体现在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英汉习语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即翻译出原文的真正意义,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由此出发提出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

  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

  1997 , (4) .

  [3 ] 孟建钢. 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 ] . 中国科技翻译, 2000 , (2) .

  [4 ]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5 ] 刘川, 段跃萍. 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 ] . 中国翻译, 1996 , (1)


金鲨银鲨游戏_飞禽走兽老虎机-网络版官网下载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